2011年2月13日 星期日

都市酵母-聚落亮點-大寶兔

好久沒有發新文章囉!
都市酵母於2/12-2/20在寶藏巖聚落亮點之大寶兔活動,歡迎大家一起來參加哦~

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國慶日. 掛果旗 Happy Birthday . Fruit Flags!

明年就是台灣100歲的生日囉~10月10日,台灣的國慶日 究竟要如何開心的慶祝呢?

台灣是一個四季都充滿美味水果的好所在!
讓我們一起來大啖水果,並掛上親手創作彩繪的果旗吧!

歡迎企業、團體、個人參與,請確認參與人數與地點,於國慶10月10日前寄給我們,
我們會在此張海報上放上您的團隊logo, 與參與者的人名。
並一起在google map上製作果旗地圖,放上完成成果照片,名稱為 “都市酵母國慶日掛果旗“

10月2日將於公館寶藏巖開村日於都市酵母客廳舉辦畫果旗活動
愛節慶者將享用美味香濃瑞士咖啡,活動至10月10日止

慶國慶,大家一起來!

活動概念由水越設計策劃
共同參與:周育如.陳盈靜.陳冠蓉.王奕晴.周純如.藝文工作者 林舒.成大工設 周怡君.
長庚工設 鄭創元.大同工設 柯智騰.聯合 工設 許鈺盛.台大財金 夏芸.台大資工 張力兒.
元智資傳 陳暐婷.大同工設 麵.台大社會 香菇



活動相關資訊
1.活動資料報名表down load link
2.如何在google map上放上您的果旗照片線上教學
http://maps.google.com.tw/support/bin/static.py?hl=b5&page=guide.cs&guide=21670&topic=21676&from=21676&rd=2#public

不斷變動的移民史,不斷更新的寶藏巖 藝居共生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10/2開村

發佈日期:2010-09-23 23:19:57

文/林乃文

圖/台北國際藝術村提供

2004年由臺北市文化局正式登錄為臺北市第一處聚落型態之「歷史建築」──寶藏巖,經過4年勘查研究與修繕,以「共生聚落」為定位的「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終於在 10月2日正式開村了。

時光寶盒,世外桃源

位於臺北市南區的寶藏巖,面積不到4公頃、標高80公尺左右,南面新店溪、北倚小觀音山,與福和橋及高架道路遙遙相望。離繁華熱鬧的公館商圈只有 6、7分鐘腳程,但背山面水的半封閉地勢,只有一條聯外道路,多年來與世隔絕、自成小天地。巷弄蜿蜒、隨緩坡起落的獨特山城風貌,使寶藏巖舊有「小九份」 之稱,而以單身老榮民為主的人口結構,又讓不少人稱該處為「臺北調景嶺」; 然蜿蜒疊錯的豈只是寶藏巖的地貌?同時也是寶藏巖的歷史。

300年前、清康熙年間,新店溪帶來漢人移民,他們在此興建佛寺,取名「寶藏巖」,主祀觀世音菩薩。沿著這座山邊佛寺後方形成的聚落,順理成章地被 通稱為「寶藏巖」。從日治時代起,寶藏巖是水源區兼軍事用地;戰後國民政府遷臺,這裡重兵鎮守,管制一般民眾進出。然在軍方的默許下,低收入軍人違法興建 的眷村聚落逐漸在廟宇後方的山坡地上落腳下來。

1970年代,原本駐守此地的部隊陸續撤離,工商業發展帶來大量從中南部城鄉來的移民,加上鄰近臺、師大莘莘學子都到這裡尋找房租低廉的住所;此外,老兵娶進來自印尼、韓國、大陸等地外籍新娘;林林總總的成因,讓寶藏巖的人口組成逐漸複雜多元。

然而無論是想著有朝一日反攻大陸的外省老兵,或是中南部城鄉移民,或是學生租屋族,無不有一種流蕩寄寓的心態,寶藏巖也就一直處於變動中的開墾狀 態。這些城市邊緣的弱勢族群,學會與有限的空間和物資妥協,善用剩餘資源自力勞動,在狹小的空間裡蜿蜒錯疊增建,成為寶藏巖的地景特色。

建築學者開始以「自力造屋」一詞代替「違建」來定義寶藏巖的建物。有人這樣形容寶藏巖:「在高度開發的都會區裡,彷彿化石般保存了某種昔日臺灣生活的時間面貌。」

活的歷史建物而非死的文化古蹟

在許多藝文人士眼中,寶藏巖既邊緣又真實,在高度追求開發而變得一致化的城市中,寶藏巖就像枚封存光陰的琥珀,稠密中又容易滋生特殊人情。許多電影 以及無數的音樂錄影帶,都借寶藏巖取景,如侯孝賢的電影《南國再見南國》、中影投資電影《小雨之歌》、徐小明的《少年耶,安啦!》、蔡揚名的《大頭仔》、 林清介的《汪洋中的一條船》、瞿友寧的《殺人計畫》,日本導演三池崇史的《雨狗》,李祐寧有關老兵故事的《麵引子》等。

1 9 8 0年,寶藏巖被都市計畫規劃為「中正297永福公園預定地」時,引起社會運動者的高度注意,並開啟了保存或拆遷的爭議,在1990年代掀起一連串的社會運 動,並以藝術介入為手段,主張保存寶藏巖聚落。歷經漫長的都市政策、學院規劃、民間論述逐步發展共識,終於在2004年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被臺北市政 府指定為「歷史建築」,奠定朝向「弱勢聚落」與「藝術村」結合的發展方向。

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劉可強曾說,電影導演選擇寶藏巖的理由:「因為它是活的,它不是一堆空的房子只是在視覺上滿足了一個故事的背景,生活在這 裡的人是說這城市故事的主角。當我們來到寶藏巖,細心聆聽他們的故事,看到了城市變遷中的歷史片斷,我們多了一層理解,多了一層體會,多了一層深度。城市 的多元,城市的豐富,城市的複雜,在共同建構一個文化臺北的未來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藝術村、展場,藝術育成基地

經過2006年「臺北藏寶」計畫和2007 到2009年的研究階段,從2010年春天起,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正式接手進駐營運。原居民一百多戶,大部分領取賠償金離開,22 戶留下共同開發藝術村,空置的房屋被改建為青年旅舍、書店、藝術家工作室、文創聚落等。引入「藝術駐地」與「青年會所」的創意,以「寶藏家園」、「寶藏巖 國際藝術村」及「國際青年會所」3大計劃,在「共生」精神下,創造一個「藝居共生」的新型態聚落。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藝術村營運部總監蘇瑤華說,寶藏巖藝術村是臺北市第一個從硬體整建和軟體營運同時啟動的藝術村。比起位於都心與城市同步的台北國際藝術村,和高遙於世外的草山藝術村,寶藏巖特殊的地點精神更為突出。

由於寶藏巖擁有臺北市唯一無堤防阻隔的水岸,頗受市府期待結合休閒觀光,成為臺北市親水觀光軸帶上的南岸新世界。蘇瑤華總監認為,一個有智慧的文化消費者,不只於被動地消費,更懂得主動參與文化形成的過程。

她提醒人們不要只看藝術成品,忽略了藝術創發需要漫漫長程。藝術村是藝術家的育成基地,人們到寶藏巖藝術村也許不會一下子看到成熟的作品,卻可能觀 察到藝術創作的過程,甚至參與。今年7月徵選駐村藝術家和文創微型聚落時,評審委員特別注意提出的計畫是否能與社區融合,寶藏巖不是美術館或地方文化館, 而是藝居共生的新聚落。

生產、生活、生態—共生聚落的新階段

在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藝術村營運部規畫下,目前「寶藏家園」部分已有22戶原住戶搬回寶藏巖。「藝術村」部分規畫有藝術村 17間駐村工作室、10個微型群聚單位、2個排練室、3個展覽空間,不同尺度的戶外廣場,以及「國際青年會所」1 5個單元;從今年起,營運單位在寶藏巖也有座流動辦公室。未來,藝術工作者和文創聚落的經營者、「國際青年會所」的流動旅客、社區居民,約各以三分之一的 比例成為寶藏巖新聚落的組成分子。

對於寶藏巖未來的「文化想像」是什麼?蘇瑤華總監打了一個有趣的比方:如果有一個居民因嚮往地中海文化而把他的家漆成白色,那是一個可愛的小事件,有機的發生;但若今天由營運單位規定大家把住屋漆成全白色,很可能會被視為一種文化干預。

藝居共生新移民,重塑寶藏巖風情

正如臺灣是個移民社會,寶藏巖具體而微地呈現了臺灣移民的歷史,而且這不斷變動的歷史還要被生生不息地繼續寫下去。今年文化局徵選出5名首批進駐的 藝術家:范曉嵐、吳芳義、羅仕東、王立心、葉育君,他們的創作計畫多與社區互動有關。例如旅法8年的藝術家葉育君,去年返臺,她的創作以錄像裝置、行動表 演為主,特別關注身體及公共空間、個人身體與群眾身體的關係,利用群體行動表演,讓人們的身體與公共空間產生對話,並透過錄像裝置的記錄行為,構成會動的 「地景藝術」。有鑒於寶藏巖的居民年齡普遍偏高,葉育君計畫邀請寶藏巖的年長居民一起來做「寶藏巖健康旺旺操」。

另外依據寶藏巖特殊的小巧空間型態,將家庭式格局的「房」規畫為「微型群聚」進駐空間。提供申請租用做為辦公、排練、創作、展演或辦理小型藝文活動 等空間使用的「微型群聚」入選者包括王明霞、林姿蓉、羅禾淋、甘燿嘉、呂雪芬、鄭鴻旗、陳正航(神棍樂團)。其中,林姿蓉(阿發)開設的「尖蚪.咖啡.酒 水.探索食堂」,將成為寶藏巖聚落裡唯一提供餐飲的小棧。

兩層樓總坪數加起來才2 7 坪的「尖蚪」,預計每星期放4部電影,邀請藝術家規劃主題影展,2樓闢成圖書室,陳列文學、藝術和設計相關的書籍。林姿蓉理想中的食堂,與其說是複合式餐 飲店或情調咖啡店,不如說更像一間城市邊緣、藝術家的客廳。學設計出身的林姿蓉,是個瘋狂的自助旅行愛好者,去過印度、西藏、歐洲許多國家,同時也創作拼 貼藝術。30出頭的她渴望活出自我風格,並且以自我風格吸引人、養活自己、對社會有用。這是寶藏巖的新世代移民。

今年85歲,住在16弄11號之1的白玉生,是寶藏巖的資深住民。他記得民國58 年從軍中退役後與同袍落腳寶藏巖,那時候寶藏巖只有6戶人家。對前戶後院住著什麼人家,白玉生仍如數家珍,讓人想像當年寶藏巖家家戶戶緊密疊湊、聲息相聞的情景。

閒暇時,白伯伯總是坐在自家門前依山勢建成的陽台上,看河上的福和橋,車水馬龍似遠實近。而磚牆上還掛著寶藏巖露天電影院開張時,他與街坊鄰居的黑 白合照。寶藏巖的半世紀歷史都在白玉生的腦海裡,他說有段時間不少住戶租屋給學生,學生群聚到深夜,徹夜喝酒玩鬧,他並不喜歡。但對於經過徵選的藝術家入 駐寶藏巖,他樂觀其成,也期待它展現新風貌。

--------------------------------------------------------------------------------------------------------------------

尋找城市的記憶

10月2日,重回寶藏巖

2010年10月2日,寶藏巖聚落正式進入生產、生活、生態的「共生聚落」新階段,歡迎所有市民來到寶藏巖藝術村,參與活動。

開幕當天,下午1點30分在公館水源市場大門口集合,循著公共藝術和街頭表演,一起「藝遊尋寶藏」;在藝術家、表演團體的帶領下,從汀州路一路踏街玩進寶藏巖的「藝術踩街」。

2點開始,帶著想交換或分享屬於臺北城市的記憶品,如一張卡片、一只相框、一卡皮箱、一雙鞋,或一段故事,到寶藏巖參加「記憶交換計畫」。藉由以物易物,交換人們的城市記憶,並帶著這些記憶物集體合照。

2點半是「創作台北『心』地景」集體行動攝影活動。全程將用影像記錄、創作屬於這個城市的景觀印象本,成為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裝置或入口的意象元素或 主題。同時舉行「環墟市集」的創意市集,結合寶藏巖地方特色,提供藝術家、原住民和一般民眾來此作記憶分享與交換,除「交換寶藏」主題區外,也安排「手作 寶藏區」、「藝術寶藏區」,提供創意手作市集和街頭表演。

另外10月2日、3日2天,從下午2點到6點,每半小時一場魅力人物帶領「她的歷史、她的藝術,她的家園、她的聚落」導覽活動,屆時可以近距離凝視駐村藝術家創作中的工作情形、獨特的文創聚落、水岸景觀,以及沿著水岸陸續開展中的15項公共藝術。

活動預告

台北藝術進駐 三村開放工作室

臺北、草山及寶藏巖國際藝術村,三村齊開放!駐村藝術家邀請您到這三個地點特性各不相同的村落,看藝術、聽藝術、玩藝術!

●時間:11/27(六)、11/28(日)13:00~18:00

●地點:台北國際藝術村、草山國際藝術村、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活動網址:http://www.artistvillage.org/events.php?type=4

●電話:台北國際藝術村02-3393-7377、草山國際藝術村02-2862-2404、寶藏巖國際藝術村02-2364-5313

都市酵母客廳 寶藏巖駐村計畫

都市酵母客廳
位於寶藏巖(台北市汀州路三段230巷61號),發展研究計畫之公開展示,含國際案例與2200個都市創意設計想法,以及綠色都市計 畫內容等,提供民眾與設計人士相聚探討與產生都市創意議題的場所。都市酵母計畫,在寶藏巖構成都市創意客廳,把空間佈置成一個議題討論十足的空間,在這個 空間裡,都市酵母除展示各界設計人與創意人所發展的都市創意,同時也歡迎民眾留下對都市的創意想法,讓創意像酵母般發酵,感染都市更多角落。客廳包含對談 區、展示區、workshop區等。

都市酵母客廳活動,陸續展開中
.黃色椅子計畫3
.國慶日掛果旗 吃水果
.bo casa巖上的家workshop
.師大、台大公館商圈創意改造999
.台灣百物語攝影展
.民國99國慶掛果旗行動
.民國100國慶日workshop
.鐵窗美學展
.都市酵母台灣研究班


都市酵母客廳位置圖

檢視較大的地圖

預約參觀 週二~週五 15:00~19:00,週六 9:30~12:00
連絡電話 886-2-2364-5313*402 或 886-2-2579-2528

都市酵母之酵母貼紙~~

贊助都市酵母也已四年了,好像看著自己的小孩慢慢在長大,也它無形中也影響身邊的人,默默的、漸漸的...,同事辦公桌的partition出現了四屆的酵母貼紙,so sweet!

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

城市語錄

今天在信義區,從誠品信義店走到中國信託銀行的路上,聽到路人説:城市就是要外國人多,才是好!你. 妳覺得呢?